研究智库

民俗振兴乡村研究院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且相对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源自民间文化,在民间文化中传承演进,规范着民间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表达语言和民众的心理,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弘扬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这两大国家战略的推进意义重大。经过多次深入研讨、商议,并获得批准,北京民俗旅游协会民俗振兴乡村研究院于2025年1月22日(农历腊月廿三)举办的第二届京津冀民俗旅游协同发展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该研究院成立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乡村民俗文化,紧密链接乡土情怀,大力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有力地促进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

研究院汇聚了众多在民俗文化、艺术、旅游、学术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其成员构成如下:

顾问:

宋慰祖   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北京设计学会荣誉会长,设计走进美丽乡村的发起人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名誉院长: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手工艺研究所所长

院长:

朱利峰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艺术乡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艺术乡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副院长:

张朝霞   人民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出站博士后,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系主任、原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外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民族舞蹈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北京评协艺术产业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北京市艺术基金、北京市东城区艺术基金评委,北京演艺娱乐协会演艺新业态专委会主任,多个乡村文化活动发起人

张弓惊   社戏控股(北京)有限公司CEO,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监事长,海淀区曲艺家协会理事,大型实景剧《红楼与梦》制作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编剧兼总导演,编剧并执导《小王子》《五道口》《后稷》《中关村往事》《越节越能》《归去来兮》等优秀剧目。多年来投入民俗研究推广和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曾任首届美国洛杉矶花灯艺术博览会创意总监等

学术委员:

代改珍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中国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遗产旅游、节事旅游、乡村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运营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博士,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北京演艺集团兼职外部董事,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咨询研究委员会、文旅演艺委员会副主任,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银行文化创客生态联盟导师

戴湘毅   北京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出站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文旅部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主持或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项目先后三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徐人杰   “艺术乡村”发起人,一方智业创作总监,长期从事艺术创作、会展策划、企业文化顾问、文创项目策划

办公室主任:

    北京民俗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多年来从事文旅、演艺、媒体传播事业,曾担任报社责任编辑、红十字会筹资部部长、女企业家商会秘书长,有丰富的社团组织、资源链接经验,兼具活动组织与文字编辑功底

办公室副主任:

张林林   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副秘书长、“童乡”亲子研学品牌联合创始人

0.jpg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王海平、全联旅游业商会秘书长武国樑、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张永林、北京民俗旅游协会会长魏广川为研究院的各位成员了颁发聘书和证书,对他们在民俗文化研究和乡村振兴领域的专业能力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成立“民俗振兴乡村研究院”的目的是挖掘、梳理乡村民俗文化,链接乡土情怀,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研究院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广泛且深入,涵盖了乡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个关键环节:

民俗文化挖掘梳理:深入开展县、乡、村各区域民俗文化的挖掘、梳理工作,形成详细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等成果,为后续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

创作与创意构想:依据前期的研究结果,开展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相关的创作和创意构想工作,构建起文化产业潜力矩阵,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意活力。

产业战略制定: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度、稀缺性、竞争性、规模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精准判断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形成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

内容创作与产品研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内容创作和产品研发工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核心内容,提升产业的市场吸引力。

组织基础搭建:为当地干部、文化产业带头人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奠定产业组织基础。

人力基础培养:负责招聘或招募专业的指导教师,对有意向从事民俗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辅导,为产业发展打造坚实的人力基础。

产业空间打造:协助设计民俗文化基地、艺术工坊、民俗主题民宿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主题空间和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

营销推广支持:将研究成果、创意内容、发展规划、空间意向等整理成册,并制作成高质量的视频宣传片,作为产业营销推广的有力工具手册,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他相关工作:开展其他与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民俗产业化相关的研究与实施指导工作,全面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各界对民俗文化产业有需求或兴趣的朋友,可通过以下方式与研究院办公室取得联系:

电话联系:

- 金燕,联系电话:135 2163 2857;

- 张林林,联系电话:159 1087 0229。

固定电话:010-60350109。

邮箱联系:bjmslyxh@yeah.net。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君苑内)北京民俗旅游协会。

网站:www.bjmslyxh.com 。



联系我们

010-60350109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君苑内) 北京民俗旅游协会

bjmslyxh@yeah.net

www.bjmslyxh.com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