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智库

研究智库
长城文化带非遗与乡村双向赋能的融合模式研究(下)
(续上篇)
四 长城文化带非遗与乡村融合发展的多元模式
自2022至2023年间,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项目支持,通过“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长城文化带北京段所涉及的六个区逐一开展深入的现场调研,并联合长城文化带相关乡镇基层单位、高校、传承人群体、文旅企业、创意团队等结成项目组,在理论认知、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工作坊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报名乡镇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对互动性、体验性、融入性较强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多个系列的系统性策划。从科普、教育研学、新媒体、演艺、工坊、红色文化、民宿、市集、设计等多个角度,优化策划方案,辅助项目成果输出转化,探索出长城文化带非遗与乡村双向赋能的“非遗+”或“+非遗”的多元模式,尝试通过非遗为抓手破解北京乡村旅游方式单一、产品雷同、缺乏深度,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需求的难题。
(一)非遗+科普
长城文化带乡村的非遗项目中,大量是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体育类、民俗类项目,如平谷的仁义胡同传说、轩辕皇帝传说、丫髻山庙会、北辛庄村高跷秧歌,密云的密云蝴蝶会、上金山舞狮、霸王鞭,怀柔的帽山满族二魁摔跤、沙峪村竹马、蹴球(踢石球),延庆的八达岭长城传说、永宁南关竹马,昌平的后牛坊村花钹大鼓、漆园村龙鼓、高跷秧歌,门头沟的京西幡乐、京西太平鼓、龙泉务童子大鼓、西斋堂山梆子戏、苇子水秧歌戏、淤白村蹦蹦戏、潭柘寺传说等。上述项目大多传承人呈现老龄化,后继乏人,除了特定的年俗节庆活动表演之外,就连村里人有时都难得一见。当下急需采取的措施是对公众的科普宣传,通过知识普及,让人们对这些非遗项目从听说到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承担起保护、传承的责任。
以昌平区流村镇的漆园村龙鼓为例。漆园村龙鼓是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方式代代相传于京西北地区的传统鼓乐,清末民初最为兴盛,常受邀到附近庙会表演。自清乾隆八年(1743年)传承七代至今,由早期请“娘娘”时所奏的乐曲和护驾队伍,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望平安的传统民俗活动,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2023年初,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项目组通过流村镇节事活动策划,在漆园龙鼓传统表演过程中,将项目的科普宣传内容以车票、报纸、透卡、书签等多样化的形式持续呈现于活动现场,通过填写卡片、打卡集章等互动方式增强龙鼓知识的认知体验。具体方式是以漆园龙鼓为科普主要内容,以观众体验角色递进为轴线,选取重要节点转译进行重点阐释。将科普形式分为单向交互透卡、报纸、书签,双向交互印章、问答入场券两类,针对每种形式进行活动策划。借助节事展演活动设计一场代入感强、能够进行多种交互、具广泛传播性兼具趣味性的科普公教活动,以帮助游客直观易懂地了解漆园龙鼓的历史文化等知识,以期实现从兴趣到专业的认知递增,从参与人到宣讲人的角色转换。 科普活动从输入到输出的终端闭环,形成了良好的非遗科普研学氛围,进而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二)非遗+教育研学
传统手工技艺是长城文化带较为常见的一类非遗内容,密云的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怀柔的板栗栽培技术、北京沙燕吉祥鸟制作技艺,延庆火勺制作技艺,昌平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门头沟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京西黄芩茶制作技艺等项目具有较强的互动体验性,非常适合与乡村旅游中的研学体验相结合。研学旅行是旅游消费新的增长点,被视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①]。非遗传承与教育研学具有“文化育人”与“传承文化”双向赋能的耦合作用。在育人原则上,研学旅行的实践育人目标与非遗传递民族精神的使命高度契合;在学习内容上,研学旅行可以将非遗精湛的技能技艺充分融入,增加研究性学习深度;在传播推广上,研学旅行的群体集中式学习有助于非遗技艺的普及;在实践形式上,非遗“活态”传承体验模式有助于营造研学旅行沉浸式氛围,增强研学旅行体验性。强化非遗传承与教育研学耦合的贯穿性、全程性、协同性,是非遗传承与研学旅行良性互动的保证[②]。将传统技艺类非遗内容植入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旅游的互动体验感受,还能够达到强化旅游者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的目的[③]。
以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为例。琉璃渠村早称琉璃局,因有七百余年烧造皇家建筑用琉璃而得名,由元朝至今历经五朝薪火不断,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的美誉。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项目组基于该村优质的琉璃文化基础,以非遗技艺传承为抓手,以研学线路为引导,以琉璃烧制、拓印、黄芩茶制作等沉浸式体验为内容,以线下“琉璃十景寻宝”、线上“我是琉璃检验师”贯穿整个研学活动。通过“琉璃行”——研学旅游线路设计、“琉璃苑”——北厂西山宿集和宝顺宅院空间设计、“琉璃趣”——烧制技艺体验+科普线上游戏体验、“琉璃秀”——非遗文创产品体验,形成完善的琉璃研学项目体系,打造琉璃渠非遗研学IP“不灭的窑火”。依托原有资源纵向深耕、横向拓展,打破传统研学模式的认知壁垒,实现多领域的跨界融合。
(三)非遗+新媒体
在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网络化的今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日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数字技术以及线上资源推动非遗的传播传习,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④]。
项目组在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的乡村活态博物馆项目中,将非遗体验活动融入AR导览技术,使古城的沉浸式游览更加便捷。此外,项目组通过收集长城民间故事,采访传承人,匹配非遗资源,将河北玉田泥塑、八达岭长城传说两项非遗与新媒体定格动画进行了跨界组合,推出了《燕王智比剑》新媒体定格动画宣传片。该片以玉田泥塑传承人制作的人物、动物、场景、兵器等为基本要素,严格考证服装服饰和民族文化,对传承人的创作提出符合场景氛围以及泥偶定格动画的关节可运动等新要求,突破了泥塑由静到动、由塑到偶的突破,打破了泥塑的传统呈现方式,促进了传统泥塑呈现方式和功能功用的多元化,丰富了传统泥偶的应用场景。
同时,项目组还专门针对平时人们难以直观了解的官式琉璃开发了一款琉璃烧制技艺线上体验游戏《琉璃趣》。该游戏运用交互设计思维将传统文化和营销传播工具结合,以琉璃烧制技艺流程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交互逻辑设计、页面排版设计展示琉璃文化,并为用户创造与琉璃烧制技艺交流的机会。视觉设计上,采用平面视觉一般原则,以带有传统美学的背景与字体,方便用户阅读获取信息。交互逻辑上,以iH5为平台利用底层代码实现交互,如简单的页面跳转、图片交替、声音与振动,以及较为复杂的随机数、计时器等,通过简单模块的叠加使用实现三个小游戏的设计。如“粉碎碾细”游戏,“看火”游戏,“检验入库”的初级、中级、高级三档游戏,通过互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随机数与点击的匹配性出现正确或错误判定,判断是否通关。这种易于传播的H5页面游戏可通过营销手段快速获取大量用户,用户在交互过程中会对琉璃烧制技艺产生初步认知,交互游戏的设计让其对琉璃烧制产生兴趣,从而来到线下体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是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上述案例从非遗传承中数字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的表现形式、展示平台、传播模式及体验效果,拓展了非遗传承数字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乡村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该尝试为乡村非遗的传播引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四)非遗+乡村活态博物馆
乡村是北京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的重要阵地。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体验,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展示、表演与传播、互动,从而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是乡村活态博物馆的重要功能。
长城文化带上不乏优质的旅游资源,例如司马台、八达岭等长城景观,节假日期间往往人满为患。然而,位于这两处长城遗产旁边的古北口镇和八达岭镇均未享受到海量游客带来的旅游红利。尽管古北口村拥有一条数百年历史的古御道,八达岭镇岔道村也有着风貌完好的明清古城,但与两处著名长城景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城之下的古村落门可罗雀、游客罕至。究其主要原因,是村内缺少吸引游客停留的文化体验内容所致。针对这类现象,应鼓励村集体和经营户在文化体验内容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八达岭镇岔道村可以在村集体重点发展的艾草产业基础上,以传统中医药炮制的深度体验建设艾草非遗工坊,研发系列艾草产品和体验材料包。此外,还应利用村内闲置的3060平方米衙门和驿站空间优势,集中引进戏曲表演、手工艺体验等项目打造非遗工坊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乡村活态博物馆,形成长城文化会客厅。位于八达岭镇高速出口的西拨子村在项目组策划下,践行非遗工坊和乡村活态博物馆的新发展理念,于2023年初引进延庆花馍传承人韩树凤返村创业,以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开设“长城花样面点传习馆”,将村民文化活动站打造为具有长城文化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和文化体验场所。同时村集体也基于地理位置优势和非遗项目特色,计划将整村的文化产业方向定位于“长城面食文化村”。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建设,体验馆于7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五)红色文化+非遗
长城文化带乡村在历朝历代抗击外敌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围绕长城沿线的红色故事至今仍然盛传于各区乡村之中。平谷有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密云有古北口长城抗日纪念馆,怀柔有铁军纪念馆,延庆有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昌平有红色堡垒狼儿峪,门头沟有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如何通过非遗加以呈现,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以往红色文化的艺术创新多以文化景观和文创产品设计为主。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需求,项目学员中的京作榫卯技艺、北京宫毯技艺、布艺画、泥塑、陶瓷烧造技艺等传承人分别制作了榫卯党徽、宫毯党旗、布艺小红军、泥塑联络哨、鱼子山陶瓷茶器等一系列红色文创衍生品。皮影表演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群众最喜闻乐见并容易上手的呈现形式,成为改编红色故事的优选方案。本次基金项目选定鱼子山村的抗日战争故事,经与当地村干部和乡贤深度交流研讨,确定编创一部以“平谷抗日小学”为故事背景的系列皮影剧《平谷抗小》,将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精彩抗战故事以先生向学生授知识、讲故事的方式,巧妙地融入皮影戏剧本,将革命文物制作成皮影道具,使原本只能以展厅固态展示和语音讲解的红色文化知识,在皮影表演生动有趣的演绎之下以更加活态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红色文化与非遗表演艺术的结合,对于京郊各地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内容而言,具有良好的示范性,易于体现各地红色文化表演内容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出让革命文物“好看”,革命历史“好听”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六)文创市集+非遗
怀柔区九渡河镇的特色林果产业和特色手工业发展基础良好。九渡河镇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板栗之乡”,也是怀柔区板栗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果品以板栗、核桃为主,是九渡河镇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板栗栽培技术”也成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红庙村被誉为“京郊灯笼第一村”,在村书记带领全村传承灯笼手工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手工艺传承培训基地,聘请了太平燕、风车、民间玩具、面塑、毛猴和葫芦镶嵌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村培训、指导村民手工艺技能,以“小而精”的模式,面向社会开设学生大课堂、游人体验、亲子活动等,逐步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文旅服务业转变,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位于撞道口村的撞道口长城,在关口南面刻“撞道口”,北面刻“镇虏关”,是华北地区唯一有两面石匾额的长城关隘。
依据九渡河镇的优质基础,结合沿线村落的文化特色,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组在几位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以文创市集为抓手,为撞道口村打造了独具气质的冰箱贴和香薰围炉,作为实用性较高的“长城有礼”系列文创衍生品投入市场,进一步提高了域内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四渡河村的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村民喜欢听戏,村里原有一个戏班子,解散后村民就失去了欣赏戏曲的机会。村第一书记张啸宇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师,发挥院校的专业优势,将戏曲市集融入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有戏”品牌。结合村内流传的历史故事,在村中心文化广场和主街墙壁上完成了《棋盘山》、《长坂坡》和《杨门女将》等优秀的传统戏曲题材墙绘作品,并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师生进村演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铡美案》、《沙家浜》等精彩戏曲,让村民重新在家门口过上了戏曲瘾。为了让村民们有更好的体验感,村党支部将老村委会改造成戏台,让不出门的老人和孩子方便体验看戏的乐趣。此外,项目组在九渡河镇还举办“乡村有集”创新市集活动,结合实景剧本杀、网红直播等方式,打破农村大集的传统形式,将非遗、文创、装饰品、网红食品引入乡村,让村民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也为村里的游客增添了乐趣。九渡河镇的特产、当地非遗和文创、村民手作等产品又以市集的形式反向推广到市区的公园、街道,更好的满足了市场需求,为九渡河镇提高了知名度,也为村民谋得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七)其他模式
基金项目进行过程中,还涌现出密云古北口镇的沉浸式剧本杀游戏模式,以及特色农副产品搭车非遗节庆活动的“农产品+非遗”模式,主题民宿的“民宿+非遗”模式,各区域非遗文创的“非遗+设计”模式等。这些多元化的“非遗+”或者“+非遗”模式,无论是基于乡村已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活化,还是对外来非遗项目进入乡村的特色植入与升级转化,都为北京长城文化带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模式探索。
五 结语
以阶段性成果输出的成效而言,“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所有学员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一系列具有较强落地性的非遗文旅创新作品,初步实现了“非遗赋能长城文旅,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主题目标。最终通过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长城文化带乡村的文化发展,推动了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助于充实和提振乡村文化并增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动力。要在深入把握和尊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更接地气的发展模式,重塑乡村文化特色,传承生活美学和乡村活力。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社会文化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变迁呈现出新的消费需求与产业转向,体验型消费的重要性凸显。以非遗为抓手,长城文化带非遗与乡村融合发展、双向赋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北京三大文化带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乡村非遗文旅开发提供了若干可行性思路。希望这些思路能够在有发展需求的乡镇积极配合下,通过多元主体的交叉融合,实现落地生根。
[①] 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中国德育》,2014年第17期,第21-24页。
[②] 王通武:《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耦合逻辑与理论框架》,《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80-84页。
[③] 马素萍:《传统技艺类非遗研学旅行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第60-63页。
[④] 王巧凤,马振龙:《非遗传承中的数字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年第2期,第85-87页。